养生的本质是内在养心神,外在调身体。在调机理过程中,保健食品、保健手段都是应该得到重视的。而很多人在听到保健的时候,总是犹豫,半信半疑,甚至全盘否定。
为何看低了保健?
1、人们的思维禁锢于有病治病
重治疗,轻养护。就如同一辆不做保养的汽车,等出了故障,就不是小毛病了。再者,就是医生对病人的态度,为了追求药厂的提成,小病开药,大病开药,更有甚者直接否定保健品的作用。因此,保健无用论在药品提成的暗箱操作下变得顺理成章了。
有一段对话可以说明问题。
问医生,芹菜是不是药?黑豆是不是药?大蒜是不是药?
医生说:食品哪能算药啊!
再问医生:芹菜是不是可以降血脂?黑豆是不是可以补肾清理肠道?大蒜是不是可以降压防癌?
医生说:是的。
问医生:那你认为这些都是有用的了?
医生回答,是的。
问医生:我说如果把十公斤的黑豆通过技术浓缩成一小勺黑豆粉,让身体更易吸收,那么是不是有用呢?
医生:那是的。
问医生:这些浓缩萃取出来的是不是营养品?
医生:是的。
问医生:那保健食品是不是还是有用呢?
医生沉默了!
2、保健品行业鱼龙混杂
很多无良商家做烂了市场,败坏了保健食品的名誉。他们以利益为先,或以次充好、以假乱真,采取的是“狸猫换太子”的把戏;或把保健品当药卖,非法添加西药,实行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招数;还有一药多名,搞的是“一女多夫”;或借助明星、名人之口炒作宣传;当然,还有设置免费检查、检测陷阱,请君入瓮等罪恶现象。
3、我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,加之社会消极舆论的影响。令我国上千年营养保健、养生护体的传统走向没落。但是,对于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的保健品行业(健康行业)来说,还处于“新生事物”亟待发展的阶段,因此,支持发展的法律法规总是会落后于生产实践的;所以,理所当然地出现规范不够。而每一个“保健”的先行者就是在家庭、社会、部分媒体的议论纷纷中开始艰难的“养生”旅程的,可以说,是“四面楚歌”。
我们需要正确的舆论指导
1、要弄懂我们(保健)和医院(治疗)之间的关系
我们研究健康, 医生研究疾病;
我们的目标是看不到疾病, 医院的任务是看看你的疾病;
我们研究如何才能够不得病, 医院研究如何去掉已经有的病;
我们主要靠饮食调理,医院主要靠药物治疗;
我们改造的是你的观念和习惯,医院改造的是你的身体和器官;
我们是为了你的健康而劝你花钱,医院是为了你的疾病强制你花钱;
我们的消费是劝你量力而行,医院的消费是你不花不行。
懂得了这种关系,你的心里一定会有一个科学的判断,何去何从就有了方向。
2、要弄懂健康和财富的关系
天地之间最珍贵的是人的生命,有生命才会有您的整个世界。究其生命的状态来说,苟延残喘是一种活法,精神抖擞是一种活法,健康的、有尊严的活着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。所以,我们不能等到病入膏肓了再去换心换肝、搭桥支架、出手术室,进ICU,将平生的积蓄一股脑的“奉献”给医院。人活着,第一是健康,第二才是财富。作为一个普通人,没有百病缠身,没有这酸那疼,就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幸福、福气。
3、要弄懂落后与先进的关系
从哲学的角度说,被动总是一种落后,主动才是进步。与其被动的身受疾病的煎熬,不如主动的预防和调整。这些年,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“养老必先养生,养生才能养老”的命题,一种“无病要防,有病要养,急病靠医,慢病靠已!”的健康观正在悄然形成。这是一个势不可挡的先进的潮流,谁适应了这个潮流谁就可以活出最好的人生。从数据上讲,中国消费者用于保健品领域的平均支出占其总支出的0.07%,而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则为25%,这说明了什么?
再从保健实践来看,美国30年的实验证明:在服用保健食品第15年,坚持服用保健品的人患病率比不服用的人降低了75%!但是,这个效果不是即刻的,是在几年,甚至几十年后才会体现出来!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精密的机器,功能紊乱了必定是某个器官有了问题。人们都知道桌子坏了用木头补,墙坏了用砖头补,那如果是身体坏了,拿什么来补呢?是用药来补吗?我们身体缺药吗?不缺,缺的是我们身体里所需要的营养素成分。
应该是,你今天选择了保健就是代表着先进,你应该理直气壮的告诉所有人:我就是为了健康且有尊严的活着。
我们是选择先进还是选择落后呢?
弄懂你(生命主体)和大家(社会)的关系。人是社会自然的动物,也是社会的动物,我们不能脱离一个社会群体。但是,我们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有着自己的性格、理想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。这也是我们作为存在的价值。因此,我们不能人云亦云,更不能轻信盲从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。检验我们采取不采取保健的标准就是我们舒服不舒服、缓解没有缓解、精神不精神,最终是健康不健康、长寿不长寿!
健康的道路上有没有捷径可走?如果有,我看,就是坚定地按照自己选择的利用保健食品养生的方向,乐观而又科学的走下去。
来源:网络